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5)
为帮助广大考生与家长深入了解黑龙江大学各学院的专业设置、优势学科及师资力量等,黑龙江大学本科招生公众号推出“院你到来”专题板块,针对考生与家长关心的学院介绍、学科建设、科研情况、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方面,提供多维度的解答。本期,让我们一起探索黑龙江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魅力。
学院概况
黑龙江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肇始于1958年创建的物理系,历经六十余载传承发展,始终扎根龙江、服务国家,深度融入东北振兴与科技强国战略。学院秉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厚基础、强交叉、重创新”为育人理念,累计为国家输送数千名物理学科专业人才,成为黑龙江省物理教育与科研的重要基地,除基础物理,在光电信息、电子电路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
一、学科专业
学院现有物理学本科专业,是学校最早开设的一批基础学科专业,为校院共建重点专业。学院紧跟时代,依托学科前沿和自身实际,将物理学建成了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本科专业。学院是黑龙江省较早开展物理学科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单位,现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研究方向包括光学、凝聚态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学院积极推动学科建设,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支撑,不断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学院教师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以及发表SCI国际著名期刊论文成果丰硕,为黑龙江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实践平台
黑龙江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基础+应用”学科建设与数字化转型为引领,构建了“基础-交叉-创新”三级实验平台体系,涵盖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超构材料物理与器件实验室”、校级重点实验室“物理检测技术及应用实验室”,以及集成基础物理、近代物理、专业物理、电子技术、大学生创新、物理演示与探索等六大模块的“物理实验中心”,该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深度融合基础教育与创新协同,打造立足龙江、辐射东北的物理学科创新高地。
三、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构建了一支以师德为本、结构优化、教研并重的专业化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2人,其中专职教师49人(含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行政管理人员8人,实验技术人员5人;教师团队中拥有博士学位者占比83.7%,14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并聘有1名在原子分子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外籍全职教授。学院下设理论物理教研室、光电教研室、大学物理教研室及物理实验中心四大教学单位,其中大学物理教研室与实验中心的基础物理实验室承担全校理工科《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及本院《基础物理实验》核心课程,年均授课覆盖超3000名学生。近年来,教师团队取得多项优秀的教学成果。2024年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及课程思政优秀案例;2023年、2022年分获全国高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黑龙江赛区一等奖和二等奖;2022年斩获黑龙江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2021年在首届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创新示范交流活动中包揽一、二等奖6项;2020年荣获校“线上教学奖”一、二等奖7项,充分彰显“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教学特色。
四、人才培养
学院本科教育秉持"厚基础、重实践"的理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构建了"基础+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系统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教学实施层面,学院不仅组织校级物理学术竞赛、物理实验竞赛及光电设计大赛等专业赛事,更通过早晚自习督导、学业帮扶计划、学术前沿讲座等配套措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专业基础。近年来,依托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学生团队已成功完成省校级课题数十项,并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光电设计大赛、物理实验竞赛、物理学术竞赛等高水平赛事中表现突出,累计斩获各级奖项百余项,其中包含多项一等奖殊荣,充分彰显了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
五、学生就业
学院始终将学生全面发展与高质量就业作为育人目标,通过构建"素质提升+精准就业"双轮驱动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在就业指导方面,形成全周期职业发展服务体系,特别针对考研群体建立个性化指导机制,开展经验分享会、报考策略分析及一对一咨询服务。2024届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达91.55%,其中升学深造比例达32.39%。升学质量持续提升,毕业生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及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学科优势院校录取;就业领域覆盖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精密仪器、互联网科技等战略新兴行业,并在教育科研、技术创新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历经六十余载育人实践,数万名校友在科研攻关、产业革新等领域崭露头角,学院"重基础、强能力"的育人特色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成效实现深度拓展。
六、对外交流
学院秉承"开放融通、协同创新"的国际化办学思路,通过多维度国际合作持续提升教育品质。学院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在联合培养、学科共建、科研攻关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构建起贯通中西的育人新范式。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实施"双向赋能"计划,既遴选优秀学子赴海外深造,又组织教师赴美国、瑞典等地世界知名学府访学研修,形成师生国际素养同步提升的良性机制。学院始终恪守"弘扬传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继往开来"的办学宗旨,坚守教育报国初心,以六十载办学积淀为根基,持续深化"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育人特色,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热忱欢迎新时代青年才俊加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科教融合的国际平台上携手奋进,共同书写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华章。
咨询电话:
姜老师0451-86608187
周老师0451-86608186
邢老师0451-86608189
李老师0451-86608185
院办0451-86608191
物理学专业
专业优势:物理学专业是黑龙江大学最早开设的一批基础学科专业,现为校院共建重点专业。拥有《大学物理实验》《力学》《热学》等3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有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学超构材料物理与器件实验室,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基础实验中心,以及校级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学物理检测技术及应用实验室。学院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组织开展黑龙江大学物理实验竞赛等专业比赛,学生创新实践小组承担并完成了多项省级、校级课题,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全国物理学术竞赛、全国物理实验竞赛等高水平比赛中荣获各类奖项100余项。
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掌握系统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具备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拥有过硬的专业扩展渗透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创新和探索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够服务于国家、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力学、热学、电磁学、理论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电动力学、原子物理、光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激光原理、固体物理、基础物理实验、专业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电路分析理论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等主要课程。
就业方向:近三年学生考研升学率达36%,分别考入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知名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深受用人单位认可,主要进入教育、科学研究、制造业、电子通信、精密仪器、互联网+、贸易销售等行业就职。
物理学专业(中俄联合培养)
专业优势:全国首创“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合作,依托该校的物理学专业学科优势,着力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和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30%-50%专业课程引进俄罗斯优质资源(包括师资、教材、课程和评价体系)。毕业生可获双学位,毕业生国际化视野广阔,就业渠道丰富,就业领域广泛,竞争力强。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扎实的数学与物理学基础、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具备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拥有过硬的专业扩展渗透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探索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掌握俄语基础知识,了解俄语区国家社会文化,具备过硬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国际化视野、娴熟的言语交际能力,能够在物理学或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或教学,能够服务于国家、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的复合应用型高级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力学、热学、无线电电子学、电磁学、分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电动力学和光学、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基础物理实验、专业实验、近代物理实验以及基础俄语、专业俄语、俄语语法、专业俄语阅读、俄语国家概况等俄语语言课程。
就业方向:学生在三年级时,成绩优异者可以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派项目奖学金资助,赴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插班学习1年。四年级时,可择优保送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或国内其他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也可直接申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各类奖学金项目赴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攻读硕士学位。学生毕业时可获得黑龙江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所在专业学士学位证书以及“应用俄语”第二学士学位证书。升学就读院校包括国内外众多著名高校: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等,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毕业生目前主要工作在国家、各省市政府部门;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石油、中石化、中建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华为、中兴、海康威视等企业;以及龙建、交投、北大荒等省内企业。同时也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在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作。
Copyright © 2004-2020黑龙江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
版权信息:本站作为唯一官方发布黑龙江大学本科招生信息主站;版权所有:黑龙江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